查看原文
其他

试错,找到你真正想要的

刘丽英 渔歌轻飏心理工作室 2022-10-20



好像现在大家都喜欢说:没有对错。记得看了一集奇葩说,里面有一段,一个人说:其实并没有对错,另一个人马上说:但是有好坏!对错和好坏有什么区别,都是二分法,一正一反。


我想,之所以没有对错,是因为过去你做的事情即使产生一些你不想要的结果,但是当时当刻的因缘际会,你的能力局限,导致你只能做成那样,这大概属于一个系统思维的方式,所以我们不能用现在去评判过去。


我用“试错”这个词想表达的是:那些跟自己真正追寻的目标相背离的体验。


人的内心深似海洋,很多时候,我们的好几种愿望在暗中较量,常常,一种战胜了另一种,我们就会付诸行动。然后在尝试的过程中,内心的冲突可能会变得更加强烈或者就此平息下去,这时候,我们会清晰地知道,行动的结果到底是复合内心真正想要的,还是相反?假设我们内心有两种需要,相当于我们拿出一种到现实生活中检验了一番,那么试错的概率就是50%了。


这样试错的代价有时候是很高昂的,比如在婚姻上面,你在两个追求者面前犹豫不决,是选择那个有房有车、有稳定收入的本地人,还是跟你有聊不完的共同语言的穷小子?前者大概满足了你对于安全和安逸的需要,后者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满足。假如你选择了前者,有可能多年以后的你,在婚姻里品尝着物质上的富足和情感上的匮乏,你开始怀念当时那个穷小子,宁愿去跟他过快乐的清贫日子,这个想法在内心翻涌不停,假如你终于找到他,发现当年那个爱着你的穷小子发展得很好,家庭也很幸福……


或者,选择专业的时候,是选择你喜欢的雕刻,还是热门的金融?似乎这些选择里面都包含着复杂的内心渴望:赚钱、创造优渥的条件、被别人认可,甚至光宗耀祖,或者是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愉悦、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有可能你当初选择的热门到你就业的时候反而变成冷门,或者你虽然拿着高薪,但内心仍然不快乐,这时候再去追求你爱的雕刻,阻碍一定是更大的。


就如同毛姆的名作《月亮与六便士》中描述的,男主从40多岁才开始学画,听从内心的召唤,抛妻弃子,放弃赖以谋生的职业,不管现实生活中遭遇到多少苦难,他都一脸平静和坚决。据说小说中的男主是以画家高更为原型的。他能如此坚定,有可能正是因为之前的试错经历,让他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时的坚定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些看起来有些悲壮的试错,代价巨大,让人唏嘘。


不过我也想到了一个人: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据他说,他在4、5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以后要当一名画家。至少在职业这一项上,他没有经历什么内心的冲突和试错的过程,他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是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就是一个大问题。


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孩子在2、3岁的时候是自我意识成长的关键期,动机激励学派的莱滕伯格认为探索和自信的需要在这一阶段尤为强烈,或者说人类天生都有这样一种尝试和探索世界的本能愿望,如果这样的愿望被好好地对待与呵护,人是不是更容易听到自己内在的召唤(这里有一个假设:人是真的有先天使命或者天赋这回事的)。


只是大多数父母并不喜欢忍受混乱的过程和尝试的代价,比如豆子撒了一地,或者东西被弄坏。我记得小时候曾对一个小闹钟特别好奇,于是把各个零件都拆开来研究一番,可惜没有能力弄回去了,结果被我爸揍了一顿。其实小孩子这样的行为都是探索性的,并不是捣乱,他们头脑中的想象也需要在现实中尝试、调整和落地。


当探索的需要被一次次地误解和挫折以后,孩子内心也会产生混乱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者深度怀疑自己想要的到底是否被允许,有一些需要就被压抑到潜意识里去了,有人说那些未被满足的需要,永远在躁动。


是的,我们之所以会感到那么多冲突和纠结,在行动上犹疑不决、需要反复试错,就是潜意识的很多种需要在打架,就如同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求模型:生理、安全、归属以及尊重、自我实现这五种基本需要之间,会发生冲突。


当一个孩子探索的需要被父母禁止,他会为了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而压抑掉自我实现的需要,或者说她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尽力做一个乖小孩。但是“成为自己”是一个人一生的动力和活力之源。“生命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和田野”,这句话能够引起那么多共鸣,正是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着对于自我价值感、自我实现的渴望。


当然,探索行为的界定也有模糊地带,比如孩子想玩iPad这是不是探索行为呢?我也很难给出答案。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父母不止做不到,也不需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大多数的需要是可以被满足的,至少是被允许存在的,就够了,规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现实的制约,谁能逃得掉呢。


只是目前更普遍的问题是:太多父母把自己的需要强加给孩子,挤占了他们发展自己真正兴趣和活力的空间,这也是那么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不断去追求的人,是快乐的,怎么会有心理问题呢。


心理咨询师干的活就是帮助来访者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尽量减低试错的成本。有一些试错行为经过我们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调整终会把我们的人生带入正轨,有一些却不然,它们更像是原地打转的强迫性重复——一错再错,人生似乎充满挫败,看不到希望。


如果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内心到底是在冲突什么,为何会有自己也搞不清楚的选择和行为,那么很多内在的需要就会从潜意识进入到意识,从而能被我们所觉察和掌控。


只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有很多被压抑的愿望和恐惧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浮现出来并且被意识到的,需要假以时日,也需要两个人齐心协力地艰苦努力。


每一段错误的选择都蕴含着通往正确的启示,只是你愿不愿意去听到它,是否准备好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






预约本文作者刘丽英

请扫码



九月文章:


“爸爸”对于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祝贺渔歌轻飏第六期心理咨询师养成计划开课--暮秋如霞

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初心

再谈初心

“共情”就是生命的气息

初心,又见初心

为什么我们总会遇到难以相处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